中华民族自古讲求孝道,孝敬父母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孝是德之本,作为各大世家的家训家风,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传承优良家风必不可少的。作为普通的百姓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平常而又不平凡的人,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 “孝”和“爱”的美德。
他是傅山矿业一名普通的员工,一位平凡的共产党员。他没有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没有万众敬仰的高深学问,却用十几个春秋谱写了一首“孝”的赞歌。他就是傅山村“好女婿”——傅训友。
傅训友的父母都是傅山村土生土长的农民,虽不懂什么是“家齐国治”,却厚道正直、淳朴热情,与邻里乡亲相处得都像一家人。耳濡目染的兄弟四人也自小就善良懂事,孝顺父母。1989年3月,19岁的傅训友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在部队上严守纪律、吃苦耐劳,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1991年12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退伍回来后一直在傅山集团工作,不论在哪个岗位都勤劳敬业,虽然年龄不大,但因为党龄长,工友们都亲切的叫他“老党”。
1995年“老党”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妻子温柔贤惠,善解人意,夫妻相敬如宾,爱老敬上,女儿乖巧懂事,聪明可爱,尽管生活清贫,可一家人其乐融融,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5年秋,岳母突发脑溢血,虽经全力救治,还是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出院时看着悲痛无助的妻子,“老党”一边安抚妻子一边收拾东西,毅然把生活难以自理的丈母娘接到了自己的家里。此时他心里装的是岳母的病痛,是女婿应尽的义务,为了照顾老人傅训友主动调了能倒班的工作,每天坚持为老人做按摩,背老人晒太阳,定期带老人去医院检查身体。对于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数年如一日地照顾一个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个中滋味远非局外人所能想象,他们还为此放弃了二胎指标。
寒来暑往,功夫不负有心人,老人竟然重新站立起来,能扶着桌子走几步了,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一家人开心的,细心的“老党”把家里的桌角都包裹起来,免得磕碰到老人,说不清话的老人逢人便夸自己有个好女婿。在长年的言传身教下,女儿也乖巧孝顺,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正当曙光初现,一切向好,2015年春老人却旧病复发,这次病情更为严重了,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只能躺在床上,一屎一尿,一洗一换都需要人照料。因为只能进流食,还得保证营养,傅训友在给老人的食物上很是下了一番功夫,自己研制了营养套餐,每天将新鲜蔬菜、水果、肉类打成糊糊,用注射器喂给老人。出院时医生断言活不过半年的老人,如今面色看起来一点都不像长年卧床的病人,甚至已经能扶起来在轮椅上坐一会儿了。去他们家更是随处可见感人的细节,老人坐在轮椅上,口角流涎,在我们谈话时傅训友不时会为老人擦拭,精神已经完全糊涂的老人看着他时也会露出孩子般的笑容。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在傅训友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患难显孝心,日久见真情!
常言道:“慈鸦尚还哺,羔羊犹跪足”。道理谁都懂,可是十几年如一日无怨无悔的付出,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办好就是不平凡”。傅训友用自己的真情与无私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得到了附近邻居的一致好评,感染了十里八乡的群众,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吹来了一股和谐社会的春风,在这周围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已经成为一种风尚。
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世界蒙学经典《三字经》说:“首孝悌,次见闻!”中国老百姓说“百善孝为先”。奉先思孝,处下思恭,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家庭和睦幸福也是国家稳定繁荣的基础所在。习总书记也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就让我们从孝敬父母开始传承好家风,树立好风气,让家庭文明为社会正风正气,以家庭和美促进社会安定和谐!
(肖红梅)
|